人们对古镇旅游的钟情,加速了古镇开发的进程,不少古镇的青砖黛瓦多了,商业设施多了,外来商户多了,但原汁原味的民俗文化、“人的风景”却找不到了——
文旅征程上的古镇,千万别丢了文脉
本报记者 韩业庭
随着春节假期的临近,很多人已将假期外出旅游列上日程表。游遍了名山大川,看遍了古迹名胜,最近几年,到古镇(城、村落)去聆听历史的足音、感受他乡的风情越来越受人们的欢迎。充满沧桑感的古代建筑,各具特色的民风习俗,偶尔还能碰到身着汉服的俊男靓女,让人能够获得穿越般的文化体验。
人们对古镇旅游的钟情,加速了古镇的开发,据不完全统计,目前我国已开发或正在开发的古镇接近3000个。不过,在文旅征程上一路狂奔的古镇,也遇到了同质化、过度商业化等问题的困扰。如何带给游客持续的新奇体验,如何保持自身的文化底色,成为很多古镇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问题。
不能让古镇长成一个样儿
目前,旅游古镇虽多,能让人记住的却很少,“很多古镇长得都一个样”——地面是石板路、建筑是木瓦房、吃的是小零食、卖的工艺品也大同小异。经常去古镇旅游的一些网友在网上吐槽古镇旅游:“不去会后悔,去了更后悔。”
同质化的背后是过度商业化。当古镇变成可以批量开发加工的产品,不管怎么刻意设计,都很难摆脱标准化的痕迹。比如,不少江南的古镇,随着大量游客的涌入,那里操着吴侬软语的原住民少了,说普通话的外来商户多了;青砖黛瓦还在,但袅袅炊烟已远去;小桥流水间还能看到划过的乌篷船,但船娘却是旅游公司统一制服的员工,想听船娘唱支小调还要另外付费……商人们经营着制式产品,以谋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,把古镇变成了市场,游客渴望体验的水乡生活却无处可觅。
过度商业化及由此带来的同质化,让很多古镇特色不再明显,对游客的吸引力下降。周庄是我国最早进行开发的古镇之一,当年凭借画家陈逸飞的那幅《故乡的回忆》,周庄走向了世界,也建构起无数人对江南水乡的美好想象。周庄的开发成功后,模仿者越来越多,作为古镇旅游的“领头羊”,周庄很难再一枝独秀。数据显示,2018年,周庄接待游客量560多万人次,而比周庄晚开发20年的台儿庄古城,2018年接待游客量超过700万人次;名气远不如周庄的绍兴安昌古镇年接待游客量也已接近340万人次。
迁走了原住民古镇就没了生气
网上曾流传一句话,“最美的风景是人”。在文旅策划人劳立江看来,这句话用在古镇旅游上更为贴切。古镇的旅游开发要想突出特色,一定不能把原住民迁走,而应该让他们与古镇和谐共生,因为原住民是古镇文化、习俗的传承者和呈现载体,一旦迁走了他们,古镇的魂就没了,会变成徒有一群古建筑的空壳。
或许因为开发得比较晚,安昌古镇无意中避开了过度商业化的冲击,这座古镇满街都是原住居民生活的烟火味儿。近日,记者在安昌古镇采访时看到,依河而建的老街上挂满了居民为过年而准备的腊肠、腊肉、鱼干、酱鸭,阳光下,一片惹人的金黄。一些手艺人正在自家门前箍桶、纳鞋、打铁、做竹编,操持着各自的营生。远处的戏台上,有人在唱莲花落(一种传统曲艺),吴侬软语的调调在空气中飘荡着,时远时近。须发皆白的阿公,在自家门前支张小桌,对着盘茴香豆,慢悠悠地品着黄酒,身边趴着只懒洋洋的猫。一些游客感叹,相比于小桥流水、青砖黛瓦,这些“人的风景”更有味道。
安昌古镇管委会办公室主任王萍告诉记者,这么多年,古镇没有外迁一位居民。人留住了,千百年的越地风情因此得以延续,整个安昌古镇成为一个活态的博物馆。绍兴宣卷、绍兴祝福、绍兴师爷故事、水乡社戏、三六九伤科、绍兴旧婚俗、箍桶技艺、赛龙舟等越地市井风情,依然在安昌古镇上原汁原味地保存着、生长着,其独特的原生态之美,摄人心魄,吸引着游客不断到来。
旅游学者王林指出,古镇旅游不仅是看古建筑,更是体验古镇的民俗文化,游客通过对古镇居民行为景观、日常生活、习俗惯制、岁时节令等民俗文化的体验,才能达到对古镇价值的全面理解。从这个意义上讲,古镇的原住居民不是古镇旅游开发的累赘,而是古镇旅游可以利用的资源。古镇旅游开发最理想的状态是,古镇保护与旅游开发并行,商业气息与烟火味道并存,原住民与外来游客各得其乐。
要找到文脉传承的新方式
北京交通大学教授、旅游研究专家张辉认为,处在转型发展节点上的旅游古镇,不光需要文化的创意,更需要文脉的传承。
EDIFIER漫步者企业1996年创立于北京,多年来专注于音频技术的研究开发与产品应用,目前已发展成为以专业多媒体音响和家用音响为核心产品,以精湛的电声技术、知名品牌、精细化管理、精良的制造工艺和产品...
Copyright @ 澳门银河官网 All Rights Reserved. Power by DeDe58粤ICP备32658959号